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及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为提高学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近年来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例如对教师实行了岗位聘任制度、年终绩效考核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出台与实施对提高教学质量及实验室管理水平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证中心科学、规范、高效运行,中心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工作规程》、《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以及学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广西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广西大学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广西大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项目立项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精神,并依此为指导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管理规则》、《学生实验守则》、《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设备器材损坏、丢失赔偿处理办法》、《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条例》、《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等。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也制定了一整套生物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管理制度,包括《计算机教室日常运行管理规定》、《安全卫生工作制度》、《用电安全制度》、《硬件设备安全使用制度》、《软件安全使用制度》、《资料、文档和数据安全制度》与《学生管理制度》。
中心已实现全面开放式教学,包括时间开放、地点开放和内容开放,校内学生实行灵活的实习、实验机制。虚拟仪器实验教学平台提供24 小时全面开放的网络化虚拟实验和"虚实结合"的仪器分析,各个实验平台都有供学生选做和练习的实验项目。实验室提供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训练项目和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中心还为不能在课内完成或学生认为需要加强的实验项目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在实验室继续完成实验。中心还接纳创新实践项目和实验技能项目的学生,指导完成创新课题的设计、制作,参与学科竞赛。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实行项目申请制。实验中心每周开放7 天,寒暑假和其它节假日,也面向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学生全天开放。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实行导师负责制,由指导教师和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指导时间。
学校一贯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重视和支持实验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从中心组织机构建设、中心制度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大学生创新计划推进、学术竞赛等方面完善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针对软件管理不同于硬件管理的管理模式,专门制定软件开发、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
(1)组织保障措施
学校成立专门的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实验中心进行检查、指导。实验教学中心挂靠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中心主任由学院院长担任,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和仪器设备对实验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学校设置了专业责任教授和课程责任教授制,并明确了他们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职责,组织优质资源为实验教学服务的任务。
(2)仿真软件开发、管理和维护措施
制定广西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软件管理制度,结合中心人员特点将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应用特长的老师组建成软件开发和维护小组,在对中心所属软件进行日常维护,并加强与企业和学校科研平台的合作,联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教学软件。
(3)队伍建设措施
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保障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鼓励高水平教授参与实验教学,组建实验教学团队,具体措施包括教师出国或到国内著名高校进修、学习;国内高校实验室参观、交流;在职攻读学位;要求新参加工作的硕士、博士到实验中心参与实验教学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各种仿真、设计、模拟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应用到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增强了实验教师队伍的活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4)环境和条件建设的措施
学校成立了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实验中心环境和条件建设;建立校级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委员会,由有关设备专家和职能部门领导组成,负责制定设备"共享开放"管理规定和监督实施。
(5)经费保障措施
学校为中心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以保障实验中心的正常教学运转。学校提供的实验教学经费包括实验耗材费、仪器设备和软件购置费、大型设备维护维修费、实验教改经费及大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基金等,实验教学经费每年以15%递增。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实验教师(技术人员)及值班人员业余时间的补助津贴,发表学术论文和申报专利等费用。
(6)规章制度
学校和实验教学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政策、措施,制定了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技术队伍、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7)研讨与交流制度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交流学习,5 年来派出近110 多人次到国内高校参观学习及参加各种验教学改革经验会、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研讨会,10 余人次到国外访问学习。学校实验设备处每年都多次召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专题研讨会,召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特色项目专题研讨会,研讨实验中心的建设和精品、特色实验教改项目的培育等。